岭南都会

°玉林红豆网
岭南都会 首页 玉林门户 北流社区 查看内容

论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2023-8-30 08:25| 发布者: 岂曰无衣| 查看: 1526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所谓的理性只是相对的,人都是感性的 一种感性思维,另一种是理性思维。列宁在《纲要》中提出了“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律,同一、差别等 ...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所谓的理性只是相对的,人都是感性的 一种感性思维,另一种是理性思维。

列宁在《纲要》中提出了“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律,同一、差别等等)一一整个人类认识 (全部科学)的真正的一般进程就是如此。”,这种从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的发展,是认识的必然的、辩证的途径。正确地处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是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1、认识在存在中揭露本质
这个问题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已有完 整地概括,但是我们在论述时,主要是从认识运动的客观意义,即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考察的,涉及的材料主要依据《逻辑学》的本质论。现在我们将主要从认识本身的形式和认识史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而涉及的材料主要依据概念论。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欧洲近代哲学研究的一 个突出的问题,是认识论中争论的焦点,并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倾向,产生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各种派别。到了康德,他不但企图 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且也企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但是,他仍然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黑格尔总结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特别是康德的经验教训,指出:“有一时间曾经流行对想象力, 尔后又对记忆,说尽一切可能的坏话,正如在哲学中长时期以来, 并且直到现在一部分还是如此,对概念堆积一切恶骂,使这个思 维中最高的东西成为可轻侮的事物,而另一方面,又把不可理解的东西和不加理解,看得最高,既是科学的、又是道德的顶峰。”

列宁对这段话作了概述,并认为黑格尔这里指出的吹捧“不能理解的东西”的观点可能是指康德, 从往后的论述可以证明,黑格尔这里正是讲唯理论,经验论和康德的。他在吸取康德的成果,批判康德割裂本质和现象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自在之物”的基础上,提出 了既重视经验又强调理性、感性与理性辩证结合的合理思想。列宁对此十分重视并予以批判地吸取。


列宁首先注意了黑格尔对康德的“统觉的先验统一”的评价, 这个康德的原则是体现其哲学的基本倾向的。黑格尔一方面肯定 “统觉的先验统一”(意识的统一,概念是在这个统一中形成的) 的思想,认为它是“伟大功绩”。“统觉”这一名称最初是莱布尼兹提出的,是指一种和“微知觉”(不清楚、不自觉 的知觉)不同的清楚和自觉的知觉,也就是一种理性。

康德沿用这一名称,实际上就是指自我意识,也就是作为知性的统一作用的理性(通常所谓的理性认识)。他认为认识有三种统一(综合)的作用:第一种是知觉,即用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把感觉材料整理为感性经验,第二种是想象,即用想象力把感性经验加以重新整理,第三种就是统觉,即用先天的知性范 畴把感性经验整理成知识,形成意识或自我意识,形成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

康德这种在“统觉的先验统一”中形成的概念,既表明了认识和对象(现象)的结合,又表明概念和主体的内在联系、强调了概念的能动性和重大作用。


黑格尔认为,概念既是作为本质的客体,又是本身自由能动的主体,概念的这种性质在“概 念论”中得到完整的体现。他说:“当概念成长为本身自由那样的一个存在时,它便不外是自我或纯粹自我意识。自我诚然具有概念,这就是说,具有某些概念;但自我又是纯概念本身,这个 纯概念是作为达到了实有那样的概念。”

2、概念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这就是说,概念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概念就是主体,主体就是概念,黑格尔从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反对所谓通常的观念:概念是“一种与自我有关的能力或特性”,概念对自我是一种“外在关系”。

这种看法在哲学上就是指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如黑格尔前面谈到的斯宾诺莎,在他的体系中缺乏“自我意识着的主体的自由和独立”,主张“思维是实体的一个属性”。

黑格尔赞扬康德的“统觉的先验统一”,超出了这种观点建立了概念和主体的内在联系。这既表明他们唯心主义的趣味相投,又表明黑格尔正确看到了主体能动作用和概念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统觉的先验统一”又具有片面性和主观主义。片面性就在于它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主观主义则是康德的这种统觉能力以及所运用的知性十二范畴,都是人的头脑里先天具有的。

因此, “统觉的先验统一”作用所形成的关于对象的知识和概念,并没有认识客观的“自在之物”,而认识的对象即现象又是离不开自我的, 实际上是自我渗透对象、自我构成对象,而关于对象的概念,只是一 种主观的东西。

康德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允许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黑格尔是不满意的。他要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把认识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事物的本质就是 概念或客观概念,思维是可以通过直观或表象把握概念的,但这种认识过程,也就是概念的自我认识,因为主体也就是概念。


概念是自在自为的,既是客观的又是自觉的、绝对的。所以他说:对象“在思维中是怎样的,那它起先在自在和自为中也就是怎样的;它在直观或表象中是怎样的,那它就是现象”这就是 说,思维抛弃了直观或表象的直接性而产生的概念,是自在自为和 绝对的,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列宁对此明确指出:“黑格尔把康德的唯心主义从主观的提高到客观的和绝对的。”但是, 黑格尔在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却说明了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辩证过程。列宁对这合理思想作了一个旁批:“从对客观实在的直观到认识..”这里的“直观“指感性认识, 这里的“认识”指理性认识。表明列宁对主张感性与理性辩证 结合的思想,是十分重视的。

黑格尔认为,观念(理念)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观念就是真理,观念是比概念更高的概念。他反对康德贬低抽象的作用和理性的力量,批驳人们通常把抽象与具体对立起来,并且把感性具体看作比理性抽象更优越,把理性抽象看作只是主观任意的抽出这个和那个特证,而抛掉了对象其它的众多特征。

他指出,“按照这种观点,悟性只是 由于无能,才不能汲取这全部的丰富性而不得不满足于贫乏的抽象。”认为其后果必然否认整个哲学的存在, 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研究工作。如果感性把握的表面现象就是真理,那末就无须进行哲学的理性思维了。


所以在另 一处黑格尔指出:“康德的批判拒绝探究真理”,又说:“停留在现象上和停留在普通意识认为不过是表象的东西上,也就是放 弃概念和哲学。“黑格尔的这一批评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要搞哲学研究而又否认或贬低理性思维,这的确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而且又是维护宗教的。所 以,他认为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不仅是探讨哲理的条件,甚至还是宗教的前提”。宗教的产生和形成,当然也不是纯粹感性的结果,宗教“真理”的建立,是需要理性思维的作用。

更何况黑格尔要用唯心主义的思辨来维护宗教,那就一点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因此,黑尔格认为,不仅哲学,而且“对宗教的需要和宗教的意义”,也是必须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这就清楚地表明,黑格尔强调理性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护宗教。正如列宁指出:“更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抓住了神!”

但是,黑格尔批驳这种贬低理性的观点的方法却是辩证的,他指出;“不应把抽象的思维简单地看成感性材料被弃置一旁,而感性材料的实在性却又不会因而遭受任何损失,抽象的思维是扬弃了感性材料并把它这种简单现象归结为只在概念中显现的本质的东西。”

这里他一方面肯定了感性材料的实在性和对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意义,另一方面指出抽象既不是把感性材料弃置一 旁,也不是全部收容,而是扬弃它,把它反映的现象提高到本质的认识。这样就既说明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又强调了抽象的作用和理性的重要性。列宁对此写下了很长一段深刻的论述。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出新的贡献。

首先,列宁明确肯定黑格尔,并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发挥: “实质上,黑格尔反对康德是完全正确的。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注意) (而康德和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谈论正确的思维)——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 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说明感性直观是认识的开端,它既是重要的又是必要的。但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运用规律改造世界,要掌握本质和规律,就必须经过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

所以理性思维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和形式,它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 观事物.列宁不止一次地指出;“价值是没有感性材料的范畴,可是它比供求规律更具有真理性。”“思维应当把握住运动着 的全部“表象”,为此,思维就必须是辩证的。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在吗?又是又不是。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这里所谓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在,是从事物的表面性, 直接性、生动性上说的;所谓表象比思维更不接近于实在,则是从事物的本质性、全面性、规律性上说的。列宁这个“又是又不 是”,正是辩证地说明感性表象既必要又不够,既重要又必须提高 一步,只有上升到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毛主席的《实践论》,对于列宁这方面的思想作了深入浅出地说明和发挥,他指 出,理性认识阶段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更 重要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于思维,感 性认识是属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 西。

3、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可见,黑格尔强调理性作用的合理思想是正确的,他说理性概念中有“更深刻的”内容,列宁作了明确肯定;“对!!”其次,列宁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认识的辩证途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这也就是列宁在《纲要》中指出的整个人类认识的一般进程,也 是每一个人对每一具体对象认识的辩证过程。列宁在《哲学史讲演录》摘要中,关于“认识的辩证法”作了一段深刻而形象的概括:“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此相接触的圆圈。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同实在事物的无限多的方面中的一 面相符合的标准(=实践)。”

这就是说,认识是主体走向客体,在实践中认识客体,而主体的认识要把握客体是辩证地进行的,它包括着“后退”,即主体离开客体,这就是在与客体接触中取得了感性的生动直观后,认识应离开客体而作抽象的思维活动,以便得出本质的认识,于是认识和客体既相合又相离, 形成了“彼此相接触的圆圈”,这个接触的交错点,就是实践活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或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离开实践, 认识就成了纯主观的东西,也无所谓认识。

但是实践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它又是认识正确符合实在事物的“标准”。这样,列宁所说的形象的“彼此相接触的圆圈”,也就是主体在实践中接触客体产生生动的直观,又离开客体形成抽象的思维,再在实践中 检验抽象的思维的真理性,并取得新的生动的直观,使认识不断 发展。


这就是实践——认识(感性到理性)——实践的过程。毛主席在《实践论》最后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 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一总结和整个《实践论》,正是对列宁“认识的辩证法”思想的具体阐述和发挥,并作出新的发展。

最后,列宁十分鲜明地指出,既要坚持辩证法,又必须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必须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反对一切唯心主义。他说:”康德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

唯物主义者推崇关于物质、自然界的知识。把神和拥护神的哲学混蛋打发到阴沟里去。“总之, 列宁这一长段论述,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的批判和改造,是辩
3

路过
2

雷人
2

握手
2

鲜花
4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 鸡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0条评论 1526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玉林今日热文推荐
玉林热门文章推荐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均为用户发表并上传,岭南都会网仅提供存储服务,岭南都会网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岭南都会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