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都会

°玉林红豆网
岭南都会 首页 玉林门户 博白社区 查看内容

秦始皇陵主墓为什么不挖

2020-2-24 08:26| 发布者: 阿依纳伐| 查看: 787

1959年的时候,因为发掘定陵所带来的惨痛教训,郑振铎、夏鼐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批准对帝王陵墓发掘的一切申请,周总理批示,国务院同意。此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便成了考古学界的一条硬性规定,也算是一种告 ...

1959年的时候,因为发掘定陵所带来的惨痛教训,郑振铎、夏鼐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批准对帝王陵墓发掘的一切申请,周总理批示,国务院同意。此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便成了考古学界的一条硬性规定,也算是一种告诫。至于我们现在在博物馆、景区看到很多的琳琅满目的文物,那都是抢救性发掘的成果,是被动,而非主动。

1955年,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联络郭沫若、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等人联名上报国务院,申请发掘明十三陵之一的长陵,并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话说这背后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历史学家的好奇心理,再加上吴晗本人就是研究明史的,想着从地下淘出点宝贝、史籍什么的,一来方便自己研究著书,二来,也能让百姓们开开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当时副市长的身份,手中有点权力,想干点什么事,总归是方便许多。

之后,周总理批复同意,这些人就开始准备了。先是成立了一个七人组的“长陵发掘委员会”,由吴晗、夏鼐牵头,包括郑振铎还有上面提到联名的几位,注意,有一个人不在内,那就是郭沫若,不是委员。其实我们现在复盘这当年的整个事情,会发现郭沫若只不过是当年建议挖掘的人其中之一,不是主要的推动力量,更不是决定者,况且,他是研究秦史的,即便是能出土什么文献、文物,对于他,也不过是过个眼瘾罢了。对自己工作上的实质性帮助,显然不多。但是奇怪的是,现在很多人提到这个事,都是把锅甩给郭沫若,好像没有他,就不会有当年的这个考古学界的悲剧似的。我也是不理解。

言归正传。成立了委员会之后,夏鼐便让其学生赵其昌带着工具先行赶往长陵,做勘探调查。这个赵其昌,后来做了首都博物馆的馆长。但是,经过一番的勘察工作之后,他没能找到发掘长陵的突破口和线索,就把情况汇报给了在北京坐镇指挥的长陵发掘委员会。再后来,经过委员会长时间的激烈讨论和分析论证,这些人决定调转枪头,向定陵下手。一个原因是定陵修建的最晚,相较于其他的陵墓,保存的也最完整,文物更好修复;再一个,定陵下面躺着的是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相应的里面随葬的文物应该也更多,考古价值就更大。于是,着手准备发掘定陵。

1956年5月,定陵开始试掘。一年之后,到了1957年,玄宫被打开。

话说到这,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当年的考古发掘算是很科学了,毕竟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准备,而且,牵头负责的这些人,也都是大咖级别,要怪只能怪当年的技术手段太落后,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些出土的文物才会遭殃。除了一些保存相对容易的,其他的像是丝织品、帝后的棺椁及尸骨,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加上当时文革的大环境,红卫兵大串联,打砸的事情常有发生,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经历过这件事,也算是给中国的史学家和考古界上了一课,痛定思痛,最终决心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毕竟是先人死后留下的东西,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呆在地下,也许才是最好的归宿,不打扰,不破坏,如此,岁月静好。

所以,哪有什么专家迟迟不肯挖,是因为国家不让挖呗。

4

路过
5

雷人
6

握手
6

鲜花
5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6 人)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鸡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1条评论 787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媛子 2020-2-24 08:30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陵墓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


既然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了,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我相信专家们不是不想开挖,对于考古专家来说秦始皇陵绝对是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现在不挖不代表后人不挖掘,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一、对于文物保护的技术不够发达,墓室内气候和自然环境差距极大,氧化会造成墓内文物变形或者直接就是灰飞烟灭,比如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到郭沫若等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挖掘的明万历皇帝的定陵,里面的织锦基本上都变色、变脆、断裂,除了一些金冠和石头制品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仿制品,而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在沉睡几百年后,经历特殊年代时,他们的尸骨也惨遭毒手,最后是灰飞烟灭,还有他们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无知的博物馆人员劈砍,扔到山下不见踪影。


也是因为从定陵中得到教训,周总理紧急制止了挖掘皇陵的歪风,对大型古墓只允许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还有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竹简,很多也是直接碳化萎缩,完全失去了历史价值,墓中闻名的帛画也是变的暗沉脆裂,在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中发现 ...

查看全部评论(1)

玉林今日热文推荐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均为用户发表并上传,岭南都会网仅提供存储服务,岭南都会网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岭南都会网联系删除!